中国南海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信息中心

新加坡首艘多用途战斗舰下水

2025-10-24 09:44:06       来源:参考消息

据比利时“军队鉴定”网站10月21日报道,新加坡“胜利”号多用途战斗舰10月21日举行下水仪式。该舰是新加坡6艘本土建造的多用途战斗舰中的首舰,将作为空中、水面及水下无人系统的母舰执行任务。

该项目于2023年获批,由新加坡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牵头,新加坡国防科学与技术局和新加坡海军提供支持,计划从2028年起逐步交付该级别舰艇。

这是一艘长约150米、排水量约8000吨的大型战斗舰,其设计优化了分布式传感器、垂直发射能力,以及用于控制舰外无人载具的强大网络安全系统。

“胜利”号跻身东南亚地区较大型水面战斗舰之列,且从设计之初就融入了空中、水面和水下无人载荷系统。

该舰装备固定面板电子扫描多功能雷达,是新加坡海军首次列装该型雷达。复合材料上层结构有效降低重心,提升了稳定性。飞行甲板尺寸可容纳一架中型直升机和多架无人机。任务模块可通过集装箱或刚性艇体装载,借助内部升降机和牵引车进行搬运,从而减少人工操作。舰体配备侧面起重机式发射与回收系统,为任务载荷提供发射和回收支持,以加快装卸速度。

在传感器和防护系统方面,该舰配备光电系统、火控雷达、舰体声呐以及专用网络安全设备。武器系统方面,资料显示其搭载“斯特拉莱斯”76毫米制导舰炮和MK30-C型30毫米遥控武器系统。概念图中标注的导弹系统包括“米卡”防空导弹、“紫菀”防空导弹和一套反舰导弹系统。但这仅代表计划配置的武器,而非确定的最终装备。

该舰还采用综合全电力推进系统,以提供充足的功率余量。舰上嵌入训练模拟器,以保障船员的战备状态。综合来看,这些特征均符合其“母舰”定位,满足同时操作无人机、无人水面艇和无人潜航器的需求。

根据计划,“胜利”号下水后将转移至卡尔船厂完成后续建造,随后开始海试,最终交付验收。新加坡科技工程有限公司表示,舰艇交付将从2028年起分阶段进行。这一安排为无人载荷系统的性能验证、船员多域作战训练,以及完善新加坡海峡及更远海域内有人舰艇与舰外系统协同战术留出了时间。

多用途战斗舰旨在扩大作战范围,同时减少船员暴露风险。作为“控制器的控制器”,该舰可部署无人机执行情报、监视和目标定位任务,无人水面艇负责近距离警戒、登船支援或诱饵任务,无人潜航器则用于勘察咽喉要道或执行扫雷任务。其作战系统可整合各类信息,为防空、反水面和反潜作战决策提供实时支持。由于传感器分布在由多个无人载具组成的网络中,敌方的目标定位难度将大幅增加。该舰可在限制主雷达发射信号、依靠舰外传感系统的同时,根据无人系统层提供的目标指引,利用武器系统实施打击。

在作战层面,该舰的核心优势在于续航能力和协同调度能力。长达150米的舰体为任务模块和升级改造提供了充足的甲板面积、内部空间和电力余量。数字孪生技术在舰艇服役后同样能发挥作用,有助于配置控制、加快故障排除并实现由数据驱动的维护,这对舰队规模较小的海军而言尤为实用。其架构还考虑了联盟作战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