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专家文章:“西方共同体”正在走向没落
2025-09-23 10:23:27 来源:参考消息
美国《外交》双月刊网站9月18日刊登题为《“西方”怎么了?》的文章,作者是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斯图尔特·帕特里克。文章编译如下:
人们谈论身处“后西方世界”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评论家常用这个词来宣告非西方力量的崛起。但在“其他国家崛起”的同时,“西方”本身作为一个有意义的地缘政治实体正在走向消亡。一段时间以来,被视为统一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共同体的“西方”已经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而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第二任期或将带来致命一击。
“特朗普2.0”冲击巨大
西方在冷战期间构成了所谓“自由世界”的核心。西方不仅挺过了这场两极冲突,甚至还通过北约和欧盟的扩张扩大了自身的边界。
与此同时,周期性的分裂和紧张局势不断对西方的团结造成冲击。例如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突然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20世纪80年代的欧洲导弹危机等。
然而,这些事件对西方凝聚力带来的考验远远比不上特朗普重返白宫。自今年1月以来,这位总统在外交、经济和国家安全政策上大力推行“美国优先”政策。他对美国全球角色的构想充满极端民族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功利主义色彩。与历任美国总统不同,他很少谈论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更不用说国际责任。他蔑视联盟、多边主义和国际法,漠视民主、人权和发展议题,并且摧毁了美国在海外推进这些议题的能力。他拒绝接受美国在提供全球公共产品方面的责任,包括保持贸易开放、维护金融稳定、减缓气候变化、保障全球卫生安全和核不扩散。他是欧洲和北美右翼民族主义政治势力崛起最重要的支持者,他推崇一种较为模糊的、文明层面的西方概念,对地缘政治意义上的西方的持久重要性提出质疑。
西方作为一个有意义实体的消亡将使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失去主要动力。可以肯定的是,西方的衰落确实为中等强国带来了机遇,让它们能够建立起适合21世纪的国际合作新网络。但这也预示着将迎来一个不那么和平、不易展开合作的世界。
联盟体系支离破碎
苏联解体后,当时存在一种堪称天真的期盼,认为西方世界必将扩大势力范围。
这些期盼没有成为现实。人们非但没有看到西方世界扩大阵营,反而见证了其他国家的崛起,众多大国和地区强国致力于在国际机构中提升发言权。
尽管面临种种挑战,但西方国家的团结并未动摇,甚至在特朗普第一任期结束后依旧如此。
但在特朗普开启第二任期八个月后,这种信任已经支离破碎。在今年6月的七国集团峰会和北约峰会上,美国的盟友试图掩盖日益加剧的摩擦,包括特朗普征收高额关税、威胁盟国增加国防开支以及单方面打击伊朗核设施等问题。与会领导人极尽逢迎,同时回避了一个事实,即特朗普不留情面的霸凌行径背离了长期以来奠定西方国家关系的协商民主。
美国最亲密的盟友不能再把华盛顿的安全保障视为理所当然。在亚太地区,美国的盟友也担心美国会突然停止提供“保险”。在特朗普通过征收全面关税破坏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体系之际,美国的盟友也在采取行动,推动商业选择多元化,接触更可靠的伙伴,在此过程中重塑全球贸易体系。
这种对冲风险的做法与公众情绪相吻合。欧洲的民意调查显示,人们对美国的支持率跌入低谷,对跨大西洋联盟的信心也在下降。2025年春季,只有28%的受访者认为美国是一个“还算可靠的盟友”,而一年前的这一比例超过75%。
探索新型伙伴关系
如今,西方中等强国开始与发展中世界崛起的中等强国探索一种灵活的新型伙伴关系,顺应“多边站队”的趋势——即各国在外交、经济和安全关系中追求最大的灵活度,而不是始终站在某个大国或集团一边。
西方正在撕裂,其定义偏离了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同盟。这种现象在美国尤其明显,人们对跨大西洋联盟的信心日益受到侵蚀。随着西方内部分歧浮出水面,如今人们有理由质疑“西方”概念本身是否仍具有连贯性和实用价值。
过去,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之间的战略和意识形态团结被视为理所当然,如今已出现裂隙。西方的没落并非特朗普一个人的功劳。在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选民日益极化,政治中间派失去支持,温和派政党和政府丧失权威。激进的世界主义者和保守的民族主义者彼此对立,围绕“西方”的真正含义等话题展开激烈争执。
西方作为一个可靠的地缘政治实体的消亡,将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美国和昔日伙伴意见相左,在种种议题上各执己见。华盛顿抛弃国际主义,无视人们对自由主义规范和议程设置的关切,这导致西方国家在价值观和威胁认知方面产生分歧,最终从根本上破坏西方的团结。
这场决裂之所以意义重大,是因为它发生在二战之后的世界秩序的“内核区”。它还为全球中等强国提供了新选择,不仅包括西方的中等强国,还包括其他新兴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