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美日印澳四国外长会议在华盛顿举行,会议被认为是为了加强“四边安全对话”(QUAD)机制的战略协调。但是,在世界安全局势动荡加剧,地缘战略格局变数增加的背景下,这次会议也被笼罩了一层不确定的阴影。会议召开之际,日本、澳大利亚与印度的海上执法人员登上美国海岸警卫队的大型巡逻船实施“船上观察员任务”,在帕劳至关岛之间的西太平洋海域展开联合巡逻和训练。表面看,这是一场“海上秩序维护”的例行演练,实则反映了QUAD在安全合作方面的结构性张力和地缘政治错位。
帕劳和关岛之间的海域地处所谓“第一岛链”与“第二岛链”之间,是美军传统的“战略缓冲带”。此次巡逻由美国主导,日澳印则以“派员登船”的形式参与,明显反映出这次训练更多体现为美国主导的“执法延伸”,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合作。事实上,除美国外,日印澳三国的海警力量主要关注各自周边海域,缺乏远距离区域投送余力。美国海岸警卫队在西太平洋的活动也远未达预期。目前在帕劳至关岛的训练避开敏感的南海和东海,打着“协助应对非法渔业”旗号。然而,四国的体制差异大,对所谓非法捕捞等问题的关注度不一,因此,美日印澳四国在西太平洋地区联合巡逻,其象征性显然远大于实质性。
事实上,近年来,QUAD已经逐渐陷入“政治动员高、政策执行低”的困境,表面上“自由开放的印太”的高调言辞却缺乏实质上协调一致的地区战略。
此次华盛顿外长会表面上是为了定于下半年在印度举行的QUAD四国首脑峰会做准备,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掩盖不了四国间深刻矛盾。自从特朗普再度执政以来。澳大利亚与美国的战略温差愈发明显。阿尔巴尼斯缺席一周前在布鲁塞尔举行的北约峰会。澳前外交部长鲍勃·卡尔则直言:“澳大利亚的安全问题最好不要和北约掺和。”尽管在美国压力下,澳大利亚不得不增加军费开支,但阿尔巴尼斯坚持不同意美方提出的军费预算占GDP3.5%的要求。而美日同盟也同样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近日,日本罕见地推迟日美“2+2”会谈,变相回绝美国要求日本同样将国防开支提高至GDP的3.5%。从美国开始推进“印太战略”,印度便一直保持着战略游离。作为“四边安全对话”机制中唯一的不结盟国家,印度在关键议题上与美方保持了距离,不愿成为美国霸权战略的工具。
在美国的“印太战略”中,QUAD被当作其核心机制,意在构建区域包围网遏制中国和平发展。但对其他三国而言,QUAD更多是一张“外交牌”,以借此扩大自身在地区事务中的话语权,而非完全沦为美国战略意图的附庸。
美国新政府上台以来,不断打压和破坏多边主义秩序,采取“美国利益优先”和“盟伴工具化”策略,使得传统盟友间的不信任感加剧。日本担忧被孤立,澳大利亚担忧经贸打击,印度担忧被绑上大国冲突战车。这一切让QUAD陷入“表面团结、内里分裂”的困局。
此次四国联合巡逻与QUAD外长会看似协调有序,实则更像是一场“政治表演”:象征性合作弥合不了战略裂痕,外交言辞难以掩盖安全逻辑的分歧。
更值得关注的是,围绕QUAD的“印太战略”正面临内外夹击:一方面,中国与东盟、太平洋岛国等加强政治、经贸、社会、文化合作,坚持并维护着自由贸易秩序和多边主义体系;另一方面,由于美国自身缺乏长期承诺与经济筹码,政策缺乏一致性,正让其传统区域伙伴失去信心和耐心。
特别是在北约扩张遇阻、欧洲聚焦俄乌冲突、美国内政混乱与外交信誉受损之际,“印太战略”的天平正悄然倾斜。美国想通过“联盟外包”强化地区掌控,但伙伴国却试图以“多边平衡”争取战略自主。这种结构性张力,预示着“印太战略”从“联合围堵”走向“各自为政”。
三国领导人缺席北约峰会,无疑是一种象征——他们并不准备为美国的全球战略买单。QUAD正从“印太基石”逐步演化为“外交舞台”,象征意义远超实际功能。
帕劳至关岛的巡逻行动,显然是华盛顿意图对中国进行“威慑性展示”的一次尝试,也是一场对QUAD内部黏性的测试。然而,它更清晰地暴露出QUAD内部分歧与美盟关系的脆弱。正如四国官员在会前所释放的分裂信号——面对复杂变动的印太局势,所谓“自由开放的印太”不过是各怀心思的国家间彼此制衡的幻象。
QUAD或许不会很快瓦解,但它正从“战略协调机制”退化为“外交舞台装置”。当美国在亚太强行推进对抗议程时,地区国家用务实选择给出了答案:发展合作才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逆流而动的霸权迷梦,终将在现实浪潮中化为泡影。(作者是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