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场带产、深海智造 助力海南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5-07-03 15:29:00 来源:中国南海研究院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海南“抓好海洋开发,向海洋要生产力、求新增长点,建设海洋强省。”近年来,海南锚定“向海图强、再造一个海上海南”的目标,着力构建“5+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增强发展新动力、开辟发展新赛道、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方式来看,依托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坚持“以场带产、深海智造”,将是海南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抓手。
海南具有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独特优势
海洋综合试验场具有可为海洋仪器装备提供定点、长期、连续海上试验测试的独特优势,是促进海洋技术原始创新和应用(如海洋仪器设备和装备研发)、完善海洋观测监测网技术标准体系,促进海洋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和提高基于海洋生态观测监测体系的海洋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试验平台。
从国家战略需求来看,建设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是高质量发展海洋产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服务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载体。当前深海是地球上人类尚未被充分探索、研究和开发的区域之一,开展深海研究有助于增进人类对海洋生态系统、气候变化和海洋地质的理解与认知,同时亦事关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产业可持续发展、能源安全、环境保护、战略安全等多个层面。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是我国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其建设无疑将提升我国在深海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我国在国际海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为我国科学开发利用深海资源、维护海洋权益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从海南的资源禀赋来看,海南受权管辖约200万平方公里海域,独特的深海资源优势,能够满足深海装备、海洋观测、海洋能源开发等多种试验需求,是海洋科技研发与试验无可比拟的场所。此外,海域具有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和鱼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等海洋生物资源,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生态保护等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样本和场景。这些为我国实现“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目标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来看,据统计,2020年至2024年,海南海洋生产总值由1606.2亿元增至2707亿元,年均增长13.9%,保持较好发展态势。其中,海洋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化工业依然是海南海洋产业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海工装备、深海油气、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制造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相较自贸港建设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而言,海南的传统海洋产业仍面临附加值不高、生态压力大等挑战,新兴海洋产业则仍处于基础薄弱、技术成熟度不足的阶段。对此,依托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这一平台,有助于提升海南深海科技研发、测试验证与产业转化能力,突破海南海洋产业升级的技术瓶颈,推动海南的海洋经济从资源依赖型向科技驱动型转变。
国内外建设海洋综合试验场的经验可供借鉴
随着人类对海洋的重视和技术的进步,各国都加大了对海洋科学技术研发的投入,而海洋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水平与海洋科学技术观测、试验基地建设息息相关。当前,国际海洋综合试验场的建设发展,其功能涵盖了海洋科学观测、海洋技术装备研发与试验、模式检验等,并形成了集功能综合化与学科交叉、涉海洋标准化测试流程与认证体系、深远海域复杂环境适应性、海洋国际合作与资源共享、海洋技术创新与设备研发、海洋政策与产业协同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国际经验表明,海洋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核心在以应用为导向,统筹兼顾研发技术验证与产业生态培育,并通过国际开放合作建立行业标准,获得国际影响力。如挪威特隆赫姆峡湾试验场,是由挪威科技大学自主海洋运行科技中心主导,联合挪威海事局、海岸管理局等部门合作建立,是全球首个无人船舶试验场,于2016年底正式开放,旨在支持自主船舶(USV/AUV)和海洋机器人技术的验证与商业化。该试验场选址特隆赫姆峡湾,试验海域兼具开阔水域与复杂海况,具有适合多场景测试、低航运流量和周边的海洋科研集聚的特征。该试验场设立了静态试验场、航行试验场、陆上试验站三大功能区,服务于自主船舶测试、海洋能源系统测试、水下机器人、环保与安全(如模拟溢油应急响应、水下污染物监测等场景)等领域。经过近9年建设,该试验场在产学研协作、产业生态培育、国际合作等方面形成了特有的路径。在产学研协作上,该试验场通过欧空局导航创新与支持计划(NAVISP)等项目联合欧盟资源,开发出了标准化测试方法并获得采用。在产业生态培育上,该试验场吸引挪威船级社(DNV GL)等全球企业参与测试,加速海洋船舶自动化技术转化,带动了海洋技术初创企业集聚,形成“测试”技术经济圈。
国内其他地区经验表明,以国家战略需求和应用需求为牵引,海洋科研创新突破和产业培育可优势互补、协同推进。威海海洋综合试验场是自然资源部与地方共建的首个国家级海洋综合试验场,于2021年9月正式揭牌。该试验场已建成由“国海试1号”双浮体试验平台、锚泊式平台、浮标试验平台等组成的海上试验平台体系和浮标、坐底观测系统、气象站与数据管理、雷达监控、水下机器人等组成的监测与保障系统,吸引了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30余家高校企业开展试验。截至2023年,累计完成100多项试验任务,测试50多种海洋仪器装备和能源装置,年均试验超500台,并带动威海涉海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91家,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超75%,初步形成了“研发—测试—孵化—产业转化”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
“以场带产、深海智造”有望推动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进入加速道
海南在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上,可总结商业航天领域“以场带产”的做法,借鉴国内外海洋综合试验场的经验,紧紧扭住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建设这个“牛鼻子”,不断激发和释放试验场平台的效能与活力,通过“以场带产、深海智造”,探索一条海洋领域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的路子。
“以场带产”为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技术创新支撑。打造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等重大功能平台,为创新主体提供多种先进的试验场地和设备,满足深海装备研发、测试等需求,助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谋划涉深海大科学装置,提升海洋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探索海洋未知领域、发现新现象新规律提供有力支持。完善涉海数据共享机制,赋能海洋产业的智能化、信息化发展。
“以场带产”促进深海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以试验场建设为牵引,进一步整合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的深海科研资源,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通过联合开展深海科学技术攻关、共建实验室等方式,促进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搭建海洋科技成果高效转移转化服务载体,加强技术交易、知识产权保护、科技金融等服务,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以场带产”培育深海新兴产业集群。尝试开展深海全空间智能无人体系应用和标准建设,提升我国在海洋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依托试验场全生命周期测试服务,缩短技术研发周期,降低企业研发风险,培育和发展深海无人智能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高端制造业,提高海南海洋装备的自主设计、制造和产业化水平。打造海洋新能源、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的应用示范标杆场景,吸引更多企业和资本参与海洋产业发展,提升海南海洋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作者系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南海研究院副院长 林勇新;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球安全倡议下中国—东盟推动南海安全架构的模式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4XGJ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